存储观点:网络的前世与今生

日期: 2011-06-30 作者:Rich Castagna翻译:吴迪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网络仍然是企业存储架构中最为戏剧的一部分——它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甚至没有引起相应的注意。当然,除非是发生了网络拥塞,数据无法正常传输或者运行出现问题,但多数时候都不会出现问题。

但近年来的一系列发展使得一度被忽视的网络又重获重视。以太网光纤(FCoE),被奉为伟大的存储统一者,它将分撒的网络笼络到了一起,将FC和以太网的功能融为一体。

对于企业级数据存储环境来说,FC是准标准连接方案。而随着以存储为核心的协议的设定,FC逐渐被认为是性能方面的统帅。在过去的五年左右时间里,以太网在存储部门的份额增长迅速,这源于文件存储的增长所带动的NAS系统的激增。以太网涉及的范围将会再度扩大,因为iSCSI持续占领了块级存储市场。iSCSI并没有风暴般地占领数据中心市场,但基于我们的调研,其增长占据了存储部门的40%。

这使得以太网在块级和文件级存储中都获得一席之地,几乎变成了多协议存储(在这里块级和文件级数据分享同一个系统)的默认选项,也是存储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每一个IT部门都有多年应用以太网的经验,组建以太网的硬件都历经试用、确认,而且价格相对便宜。推崇FC的人会说这都是事实,但是你没有获得专门为存储设计的网络性能。那么现在你将要获得此项性能了——10G以太网将在大多数存储部门代替1Gb以太网。虽然稍慢一点,但8Gb光纤由于自身存储“谱系”也具备相应性能。但这并不是极限,去年公布的IEEE 802标准中提出的以太网路线图称将出现40Gb的以太网,而100Gb以太网也将紧随其后。

SAS盘的出现将会代替FC盘,多协议存储中SAS将和SATA驱动结合,显而易见,NAS、iSCSI和Ethernet将走向融合。

以太网光纤通道将何去何从?如果FC被挤出存储版图,而以太网只限于数据中心范围内的网络选择,为什么还要费心竭力研究以太网光纤通道?以太网光纤通道是FC和以太网之间的桥梁技术。问题是我们会在多长时间内需要这个桥梁,而多少企业需要将这两种环境连接到一起?是否适合在CAN中投资使用,并采用特殊的交换机和新的界面?我们无法预期一个巨大的FCoE存储系统,可能存储厂商在这项投资中也看不到很大的潜在投资回报。

当然了很多存储部门现在正在应用FCoE,并由此而节约了费用。但我并不期望这种技术大量使用。

这个时代似乎终将会是以太网时代。I/O虚拟化将跟紧服务器和存储虚拟化的脚步,服务于单一的网络架构将使得它更易于虚拟化和分享网络资源,并且应用更有效。

本文选自:存储经理人2011年3月刊:如何管理用于虚拟桌面的存储系统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作者

Rich Castagna
Rich Castagna

TechTarget存储媒体集团总编。

翻译

吴迪
吴迪

2008年入职TechTarget,负责旗下存储网站、网络网站和安全网站的内容建设,长期关注企业级IT技术发展。发表大量原创作品,同时带领编辑团队推出电子杂志《存储经理人》。

相关推荐

  • 工作负载就绪 | 顶级计算密度、存储“性能怪兽”、最快的网络都准备好了,戴尔HPC还差什么?

    大数据已成为HPC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戴尔PowerEdge FX2集刀片和多节点机架式服务器的技术优势于一身,不仅为用户化解计算密度、空间占用、网络布线的权衡之困,更令用户轻松获得顶级计算密度、存储性能,以及超快网络应用。

  • 十步装配机架式NAS

    存储硬件向来有着不好配置的名声,但NAS设备却给我们一个惊喜。本篇技巧聚焦于机架式NAS设备,其他的NAS号包括塔式、小塔、桌面级等等。

  • NAS or DAS 不再是个问题

    当只能二选一时,是选用网络附加存储(NAS)还是直连存储(DAS)更适合您的环境?尽管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真正的答案——因为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但这里还是能够列出五个原因,证明组织可能选择NAS,而非DAS。

  • 准备迁移到全闪存?请考虑好你的存储架构

    随着存储成本的降低以及密集程度的增大,数据中心从旋转式盘片向“更快、更好、更省”的方向转移的趋势似乎不可避免,这使得非易失性内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长期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