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2013年I/O技术境况分析(一)》 那么,为什么要采用PCIe接口呢?为什么不用以太网?支持存储及网络I/O服务的接口协议有多种。比如,以太网及Infiniband接口都可以支持采用iSCSI协议来实现存储业务,因此,它们也成为了服务器应用中高带宽TCP/IP网络业务的缺省选择。iSCSI已经成为了连接服务器节点与外部块存储设备的成熟选择。因此作为I/O扇出架构的候选,我们需要对这些传统的协议及接口进行研究。
图2 PCIe与其他总线协议对比 总之,鉴于在成本、系统集成、SSD应用的功耗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及在CPU(服务器级的CPU均在芯片上带有大量的原生PCIe通道)及SSD两端均……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那么,为什么要采用PCIe接口呢?为什么不用以太网?支持存储及网络I/O服务的接口协议有多种。比如,以太网及Infiniband接口都可以支持采用iSCSI协议来实现存储业务,因此,它们也成为了服务器应用中高带宽TCP/IP网络业务的缺省选择。iSCSI已经成为了连接服务器节点与外部块存储设备的成熟选择。因此作为I/O扇出架构的候选,我们需要对这些传统的协议及接口进行研究。
图2 PCIe与其他总线协议对比
总之,鉴于在成本、系统集成、SSD应用的功耗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及在CPU(服务器级的CPU均在芯片上带有大量的原生PCIe通道)及SSD两端均是原生接口,PCIe已经成为了I/O扇出式存储协议的首选。
为了更全面的考量,依据Chelsio (一家最先进的iSCSI加速NIC供应商)于2013年四月公布的数据,利用Chelsio T5 NIC (http://www.chelsio.com/wp-content/uploads/2011/05/T5_iSCSI_Brief_Multiple_Initiators-040313.pdf)我们将采用PCIe来连接单个高性能NVMe SSD和服务器级CPU与采用以太网连接的开销做了比较。由于PCIe是服务器CPU及NVMe SSD上的原生接口,将SSD与CPU相连只需要一个无源PCIe x4 Gen3 线缆即可;而用以太网连接则需要在CPU节点上加入一个iSCSI加速40GE NIC以iSCSI发起人模式运行,而且在目标iSCSI桥上需要另一个40GE NIC来提供以太网I/F,同时,还需要一个目标CPU来运行iSCSI目标堆栈以及在连接到SSD的以太网与NVMe端口之间适配I/O与数据流量。
图3 与单个NVMe SSD 的性能相当的40G 系统设计之上的高级iSCSI的状态
上图中展示了Chelsio报告中描述的测试系统,提供了2013年4月发布的带有全面加速能力的用于40G 以太网NIC 的T5 ASIC的性能指标。该报告显示,Chelsio T5 ASIC (以及 基于T5的网络转接卡)可以提供约40Gbps的顺序访问的吞吐量,与单个PMC NVMe SSD的 吞吐量能力相当,然而,NVMe设备的IOPS能力(大约780K IOPS)远远超出了Chelsio在试验测量中提供的IOPS数据(64KB的块大小实现约66K的顺序读IOPS)。即便将iSCSI的性能缺点忽略不计,此图中的注释也标注出了采用以太网之上iSCSI来处理存储数据所需的成本及功耗(系统成本>$6000, 系统功耗>1000W)。相比之下,若采用原生PCIe 接口,则SSD连接无需额外成本,而主机及目标设备上PCIe接口也只需要2W功耗。
量化分析得出的结论非常有说服力,基本上排除了在CPU与SSD之间的I/O网格上采用以太网的任何可能。而针对除原生PCIe及原生SAS/SATA接口的其他接口协议作出的分析都会得出类似的成本/功耗上的损失。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下一代I/O架构必须是基于PCIe、SAS/SATA,或是基于某种融合型的能提供支持PCIe、SATA(如果应用需要SAS HDD/SSD支持的话也许还包括SAS)原生接口的架构。
此外,在过去十余年间,SAS I/O网格已经承继了许多对于实现高可靠性/可用性/易于管理的系统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并对此进行了持续的演进。服务器/存储阵列/数据中心的系统架构自然而然会期望,在未来的I/O架构中,这些能力都会继续存在,主要包括:
· 热插拔/动态拓扑支持——系统允许主机、存储及网格设备动态地彼此相连或者断开连接(动态拓扑改变),与此同时,还能维持硬件部件、主机物理机、操作系统、虚拟机、客户操作系统以及应用级和所有可用系统资源的正常运作。
· 故障隔离——局部出错、动作失当、硬件/固件及软件层面的故障能够得到控制及隔离,从而缩小其影响范围,确保系统层次的稳健。
· 设备功耗管理——监控各项活动并控制及管理系统部件的能耗状态,在软件控制下实现节能
· 机壳管理(SES及/或BMC)——监控物理操作状态及物理包装边沿(可能是机壳、机架、板、托盘、滑板或驱动器槽等等)、控制风扇、电源并提供指示以辅助人工干预(比如,使用闪烁的LED来帮助修理工找到需要替换的故障单元)。
· 网格可扩展性——多主机共存与设备共享
请继续阅读《2013年I/O技术境况分析(三)》
作者
相关推荐
-
销毁SSD和保护数据的关键步骤
SSD技术正在迅速发展。随着价格下降,速度和容量继续增长,SSD在存储市场获得更强的立足点。尽管它们有着较长的 […]
-
存储经理人2017年8月刊:分解技术大揭秘
《存储经理人》2017年8月刊重点关注分解技术,分解的理念在于用大量计算机来创建出独立的资源池,然后根据需要分配适当的资源组合,从而为各个应用程序提供相应服务。另外,混合云存储将工作负载可选择的部署范围扩展到多个云,并实现令人信服的使用场景,例如异地备份、灾难恢复和云负载爆发。本期电子杂志还将讨论数据中心的硬盘和SSD共存问题。
-
为全闪存数据中心做好准备
公司应该抛弃硬盘,将数据中心完全装上闪存,供应商已经解决了旧的SSD问题,比如磨损时间和成本。
-
超融合技术之近况
超融合存储降低了总体拥有成本,简化了安装,并为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做好准备。那么,你是否应当全面拥抱超融合系统呢?简而言之,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