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助力航天应用实现高可靠的数据存储管理

日期: 2013-06-17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航天信息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神十成功发射更充分证明了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展示了航天信息业高科技实力。浪潮参与了我国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国家多个关键领域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着的一份力量。

航天信息系统直接涉及到对太空的探索,数据信息是分析的基础。如果没有及时而精确的数据支持,哪怕是一个小数点,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因此,数据对于航天系统乃至航天事业至关重要。航天所产生数据是目前大数据中的大数据,那么这就对地面的数据接收存储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主可控、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性,是航天领域存储必须具有的。

  • 自主可控:对于航天领域,不但要求天上是中国自主可控的,还要求地下(数据接收系统、存储、处理系统)做到自主可控。
  • 大容量:航天所产生数据量极高,要求存储设备要具备海量存储数据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大容量是对存储的第一要求,“放的下”是最基本的。这个“放的下”并不是简单的容量叠加,而是要能真正实现数据的共享,统一的命名空间;以中国资源卫星中心为例,数据可能会有很多类别,有实时接收的卫星数据、经过一级处理后产生的多种数据、二级甚至三级等数据,按不同研究领域的分类数据,这上百种的数据,每种数据类型各不相同,要求也各不相同,需要我们实现数据分层等多种高级数据管理要求。
  • 高带宽:“放的进,取得出”是航天领域对存储的另一个基本要求。从卫星传来的数据必须准确无误的接收下来,这对存储的带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法想象如果由于后端存储的瓶颈造成整个卫星分析失败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 高可靠性:卫星发射要求的是“零窗口”的标准。“零窗口”追求“零失误、零差错、零故障、零缺陷、零遗漏”。航天卫星是实时往回传数据,那么地面接收数据的存储就要保持极高的可靠性,不允许有一秒钟宕机的可能。

AS10000海量存储系统是浪潮面向金融电信、勘探勘测、空天信息、生物工程、气象、高性能计算、能源等海量数据业务的广大客户的产品。AS10000同时支持NAS、IPSAN及FCSAN功能,融合iSCSI、FC、Infiniband及10Gb万兆主机接口,囊括了目前主流的存储网络架构及主机连接方式。AS10000海量存储系统平台能高效、合理整合用户目前的存储网络架构,统一部署和集中管理,降低能耗,降低整体拥有成本(TCO)。在提供网络存储系统各项功能的基础上,融合数据保护、容灾功能,是高可靠、高性能、智能化兼具的新一代存储系统平台。AS10000具有大容量、高可靠、高性能等特点,数据管理规模高达64PB。

  • 横向扩展型(Scale-Out)存储系统
  • 海量存储空间:可扩展至64PB存储容量
  • 大规模扩展能力:扩展上百节点
  • 高并发访问能力:支持60GB/s聚合带宽,可支持5000并发访问

浪潮AS10000海量存储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都完全可以满足航天应用,在中国资源卫星中心已成功部署了两期,承担了中国“高分一号星”整个地面处理系统。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

  • 云中数据存储需谨慎

    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存储、云计算以及各种aaS形式的服务开始刷存在感,为本地基础架构蒙上了一层阴影。云服务既经济又容易使用——如果你知道诀窍的话。需慎重处理云计算问题,你可能会遇到熟悉的本地存储问题。

  • 利用多云存储降低云锁定风险

    多云存储的战略允许数据在不同公共云之间移动,从而避免被单个云提供商锁定,同时降低成本并提高工作负载运行效率。

  • 在灾难发生之前 控制数据存储的增长!

    数据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并且一直在增长。是时候采取控制措施了。有大量的数据管理应用程序以及系统可以帮助限制和管理在企业周围浮动的数据量。例如复制数据管理(CDM)产品能很好地防止数据的激增,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不受管理的数据存储增长。

  • 在购置拷贝管理系统前明确你的业务所需

    拷贝管理技术用以收集管理包括备份、归档、测试以及部署环境在内的二级数据,同时降低存储成本。那么在评估拷贝管理系统之前,企业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