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显示iSCSI SAN效果不逊FC

日期: 2007-12-04 作者:佚名 来源:TechTarget中国

  无论是从小的企业还是大的公司,当今都必须有效管理持续增长的数据。Fibre Channel 是一个不错的存储领域网络工具,但是它价格比较贵,是资金雄厚的大企业不错的选择。但是,企业内部的一些部门和远程 的办公室可能无法选择FC SANs;同样的,小的企业可能资金与基础设施都不足,对于它们来说,Fibre Channel 的价格是望尘莫及的。因此,不论公司的大小,任何一个IT部门都会谨慎考虑和分配他们有限的资金。

  iSCSI SAN与昂贵的Fibre Channel SAN相比,更容易接受。但是有iSCSI了吗?iSCSI的市场应用状况如何?

  在ESG报告中已确认了iSCSI SAN 的发展,并期待将在2005年有巨大的增长。根据另一份ESG对130个SMB用户的调查,其中17%已经配置了一个iSCSI SAN,另外还有42%计划在2006年中期配置ISCSI SAN。

  微软仍然是推动iSCSI发展背后的主要力量,使iSCSI SAN的配置更加简易,而风险大大降低。考虑到存储市场中大部分增长是来自中小型企业——主要由 Windows 和 Linux 控制的领域,其他主要存储供应商自然与MS合作,使“ISCSI SANs 大众化”成为可能。

  ISCSI SANs 评论家的起初抱怨其SAN的性能表现,但这一疑虑已经被彻底的解除了。首先抱怨的性能表现问题是与TCP/IP 协议处理有关的,有两个解决因素:高速计算机与应用TOEs(TCP/IP Offload Enginer)技术。

  1、在主机方面,工作站在2GHz 运行得很好,而一个2GHz ,有一定超高速缓冲存储器的机器可以足够快速的处理TCP/IP 框架,来解决40-50 MB/秒,而且还有足够的处理能力解决大部分应用。如果主机要求有更高的性能,可以买一个集成TOE技术的iSCSI 适配卡。这会释放由于处理TCP/IP协议对运行的CPU所造成的资源开销。

  2、在存储设备方面,例如,磁带库,最初用于处理TCP/IP协议的方法是通过本地CPU,限制了设备的性能。而现在那种现象已被消除:现在大部分存储设备提供支持基于TOE技术的接口,可以在硬件基础上处理TCP/IP协议。这意味着ISCSI设备可以处理速度已接近GigE、约100MB/秒的数据传输速率来处理I/O进程,其速率可与FC ASICs的相比。例如,Spectra Logic 的第一代iSCSI磁带库的一个GigE 端口的最大速度约为17 MB/秒;使用Jumbo 框架,最大可达约30MB/秒(单通道)。Spectra Logic 目前的磁带库,在G3 E-QIP 控制器中使用Qlogic 的iSCSI TOE ASIC,其数据流大约为100MB/秒。此外,E-QIP提供两个端口,持续的传输速度约200MB/秒。

 

  试验证明 iSCSI几乎与FC的效果一样好

  ESG实验室测试了多种存储方式,直接连接(DAS)、iSCSI/磁盘解决方案和Fibre Channel/磁盘解决方案,显示表明iSCSI几乎与FC的效果一样好。在ESG测试中,对相同的存储需求,针对直接存储(DAS)、iSCSI、和Fibre Channel进行了实验,ESG模拟了一个OLTP的混合工作负载环境,Lotus Notes 和 DAS查询,因此功能效果与真实存储环境基本相符。结果显示:ISCSI可以对工作负载进行调节,与FC在响应时间与每分钟的处理能力的近乎相同。

  iSCSI 的经济性是不容否认的。Ethernet 基础设施已经事实上在每个公司中就位了,极大地减少了员工的培训。并不需要昂贵的Fibre Channel 专家。对于低端和中等的Windows 与 Linux 工作站,有一个免费的iSCSI初始器。这足以解决iSCSI组件处理问题,而不需增加系统负担,即:影响应用软件效果。如果系统正在运行一个CPU-密集型应用软件,你可以通过使用一个iSCSI TOE 适配器卸载正在处理iSCSI组件的网络。就象一个用户所说的,“在现有的环境下,配置一个iSCSI SAN比升级原有的FC SAN要更经济。”

  而转换成iSCSI SAN 所带来的风险是最小的。对那些关心风险的公司来说,很容易通过开始一个简单的配置、使用网络环境中的一个子集,证明一个iSCSI SAN的切实可行性。例如,通过应用一个点到点的配置,(就像许多早期的FC SAN的适配器一样),使用一个磁盘或磁带库设备,站点可以在一个GigE开关上创造一个VLAN,并连接到一个服务器上。一旦初始配置得到验证,站点即可容易的有能力扩展成iSCSI SAN。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作者

佚名
佚名

相关推荐